神奇蒙醫藥——協日烏蘇療法
生活在蒙古勒津地區的人們,從小就聽大人們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會用蒙古語說,可能是哪個部位存留“協日烏蘇”了。大人們口中這個漢譯后大意為“黃水”的東西,一旦在身體里沉積過多,就會引發癥狀,或者讓人渾身困頓疼痛,或者讓人四肢虛腫麻木,久而久之,遷延成大病。于是大人們會找村中懂蒙醫的先生,或把脈開藥,或針刺放血,清除協日烏蘇。一般輕癥,當場就能有效,相對重一些的也不過幾劑或幾次針刺就能如常下地干活了。
那個年代,會清除協日烏蘇的先生很多,他們也是當時鄉村醫療的骨干。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懂此種醫術的先生陸續故去,隱于民間的協日烏蘇療法也開始逐漸被社會遺忘。
近些年,拯救神奇民族醫藥的使命被重新喚起,2015年,蒙古勒津協日烏蘇療法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淵 源
從2700多年前開始,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東胡、突厥、契丹等部落相繼衰落,蒙古族部落逐漸強大起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及與疾病的抗爭中,蒙古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醫療知識,這個時期就是蒙醫藥的萌生時期。據《四部醫典》記載,針刺放血和飲食療法是從蒙古傳入吐蕃的。在嬰兒保健方面,《蒙古秘史》也記載,扎爾赤兀歹老人獻給成吉思汗的貂皮襁褓和銀制搖床等均是育嬰用具,是兒童保健和成長發育的佳品。
在公元6世紀以前的漫長歷史進程中,蒙古族人民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醫療保健知識。如用畜獸器官人體疾病、鵝血半身不遂、鴨肉止血壯力、綿羊頭肉頭痛、狼舌口腔疾病等等。唐代貞觀十五年(公元641 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松贊干布之時,蒙醫嘎日諾、哈日查德爾也隨之進藏。公元8世紀中期,藏王赤松德贊聘請9位名醫專門為宮廷和上層人士療病,蒙古族名醫哈日查德爾就是其中之一,其留下的醫學著作《脈診精要》《綜合性疾病》《蒙醫傳統專集》等為蒙醫藥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公元12—13世紀,蒙古族興起,蒙醫認藥用藥有了更大發展,有了系統的飲食療法、起居療法、藥物療法、外法。元代翰林院學士、針灸學家忽秦必烈回還著有《針灸經絡圖》《金蘭循經取穴圖解》注釋。
1702年,阜新地區的蒙古勒津瑞應寺建立了門巴札倉(培養蒙醫藥人才的學府),開啟了應用蒙醫藥協日烏蘇病的先河。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總結研制出協日烏蘇病的系列蒙藥及放血新穴位。清代與民國年間,一批蒙古族醫學家將《保產機要》《本草綱目》《湯頭歌訣》等書籍譯成蒙文和滿文,進一步促進了蒙醫藥的發展。
內 容
蒙古語“協日烏蘇”是人機體的組成物質之一,“協日”蒙古語意為黃,“烏蘇”為水,即黃水。其形成的過程是:飲食入胃,經過消化與吸收,其精華化為血,血之糟粕歸于膽腑,成為膽汁,膽汁之精華則又化為協日烏蘇。協日烏蘇出現偏盛偏衰和功能紊亂等反常狀態,導致病變稱之為協日烏蘇病。協日烏蘇病變后為血和“希拉”(熱)所轉化結合,成為熱性協日烏蘇病,亦稱黑協日烏蘇?。粸椤鞍瓦_干”(寒)和“赫依”(氣)所轉化結合,成為寒性協日烏蘇病,亦稱白協日烏蘇病。協日烏蘇之本性既不屬熱,也不屬寒,而是寒熱兩性俱全。
《蒙醫藥選編》中講:“協日烏蘇存在于全身各處,尤其是皮膚與關節較多”,因此,協日烏蘇疾病在臨床中多見的是皮膚病、關節炎,且分主癥和次癥。主癥為關節疼痛、虛浮而腫脹,伸屈不利、骨痠肌痛、關節僵直或麻木。次癥是紅腫、熱痛、口干、冷颼感。臨床上的黑協日烏蘇病,癥狀為局部紅腫、熱痛,得熱加重,遇寒則舒,口干,舌燥,苔黃,脈細數,尿黃。原則為清血熱、消粘、燥黃水??煽诜嚓P主劑和湯劑交替,并酌情配合踝脈放血。
白協日烏蘇病,癥狀為關節局楚,動則痛甚,局部有冷颼感,得寒加重,遇熱則舒,舌白而脈緩弱。原則為祛“巴達干”,調胃火,燥黃水,止疼痛??诜嚓P方劑配以丹藥交替,并酌情配合火灸、火針(取環跳、髕眼等穴)、溫泉、溫罨、罨療(泥罨、沙罨等外治)。
協日烏蘇療法的配藥獨具一格,因人、因病、因地、因藥,根據男女老少不同年齡體質特點,藥量大小、藥味數量都有所不同;制藥嚴格,按蒙藥的水制、酒制、奶制、炭制,做到煅、湯、炒、炙、洗、淘、泡、淬、煮、蒸等多個手續和過程,制成膏、散、湯、丸、丹等;服藥方法也極為獨特,早、中、晚各不相同,飯前、飯后療效也是各異。
協日烏蘇療法所需的用品有三菱針、石碾、石磨、鹿皮藥袋、銀制藥勺、銀針、戥子、藥褡子等,其對癥方式大致也有三種,一是合并粘邪,刺痛加劇,則可加服沖生。二是病邪侵及白脈出現關節僵直或麻木等癥狀,可投“三盆敖力卜”和“扎沖朱蘇木”共服。三是局部腫甚,用“瑞香狼毒八味散”(利比巴拉珠爾)調敷患處。另外還有放血療法,在受累關節處的脈穴常規嚴格消毒,再用消毒好的三棱針點刺施術部位,然后在針孔處再行拔罐,約10分鐘后去罐。放血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及血的顏色來嚴格掌握,出血量一般10-20毫升。
傳 承
協日烏蘇療法療效十分穩定,不易復發,治愈緩解率高,醫療價值極高。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醫藥文化,在蒙古勒津地區世代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而其方法簡單,費用低廉,為病患群眾減輕負擔,經濟價值也同樣不可小視。300多年來,隨著各地交流頻繁,協日烏蘇療法也隨之傳到全國各地。目前,該療法主要分布在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黑龍江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區。
進入新時代后,西醫的廣泛發展,使協日烏蘇這一傳統療法的火光漸弱,以至于很少有人了解,其傳承發展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支持與關注。為了讓這一民族特色醫藥造福于眾,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非遺保護部門進行了多年有效的挖掘整理。資料顯示,協日烏蘇療法自1663年有記載以來,從代傳承人桑丹桑布、第二代阿日畢其格、第三代溫布、第四代烏恩巴雅爾、第五代白·常保到現在,已傳承至第六代的白青順。1967 年出生的白青順(藏名:阮旦扎木蘇),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團山子村人。自小跟隨叔父——蒙醫白·常保學習協日烏蘇療法,多年來在刻苦專研業務、不斷學習的同時,全身心投入到協日烏蘇病的臨床診治和研究工作中。他善于結合個案病例特點進行病例分析,總結經驗,制定合理的診療方案。多年積累,使其醫療水平不斷提高,讓協日烏蘇療法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傳承,眾多患者因此受益。但如今阜新地區僅有白青順一人在獨撐這項傳承之業,后繼乏人,的確瀕臨斷后危險。
為了能做好有效傳承,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不僅按照該縣蒙醫藥管理條例,依法將此療法保護起來,且積極發揮蒙醫藥學府門巴札倉研究會的作用,邀請有較深造詣的老一輩蒙醫專家和制藥生產專家,以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相結合,探討研究通過師帶徒方法進行更好的保護傳承。
當前,醫學模式的改變和回歸傳統,為民族傳統醫藥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那么,蒙古勒津協日烏蘇療法傳承發展的未來是不是也將因此讓人有所期待?